“這是院士工作站的辦公樓,今年5月份可入駐使用。”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建設單位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一集團)董事長陽會軍指著門口正建設的辦公樓介紹。他說的院士工作站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在廣州市南沙區設立,該院士工作站是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最為重要的技術支撐。
2021年1月,我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南沙開工,全面達產后預計年出苗400億尾。同年5月,誠一集團旗下子公司廣州市誠一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入使用生產車間,現已出苗近6億尾。
種苗被譽為水產業的“芯片”。如今在廣東,水產種業已進入發展新階段,產業聚集效應不斷增強,“良種養殖、綠色發展”的觀念正深入人心,“中國水產種業硅谷”的格局正在形成。
良種養殖 綠色發展
在一望無際的魚塘邊,一群牛正在悠閑吃草。“這是生態養魚的內容之一。”陽會軍興致勃勃地介紹,“不需要使用除草劑,既保證了魚類安全,也讓老百姓吃上放心魚。”
池塘養殖產量約占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的2/3。助推漁業綠色發展,科學養殖至關重要。
“現在水產養殖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如何讓老百姓吃上優質又安全的魚;二是探索環境友好型的養殖模式。此外,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出現勞動力短缺,以及規?;B殖,這些都不能忽略。”從研究水生動物營養與飼料的科研人員到“下海”養魚,陽會軍提出“科技綠色養魚”概念。從2010年開始,他開始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經多年探索,陽會軍不僅在全國首創三級養殖模式,建立起生態防控“1+6”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模式,且開發出大規模的智能投料系統和智慧漁業管理系統、水產飼料營養,形成“良種+良養+良銷”的漁業科技創新產業鏈,實現了種苗到成魚的生產閉環,確保質量安全。
打造魚類育種平臺
廣州南沙位于珠江出???,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具有發展漁業的天然條件優勢。南沙區農業、漁業產值均連續兩年位居廣州市第一。當劉少軍來到此地時,他立刻被吸引住。
“讓中國人吃好魚、吃放心魚”是劉少軍一直以來的心愿。2020年8月,劉少軍毅然把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落戶南沙,此前,雙方已開展了產學研合作。
“養殖鯽魚時,我們發現鯽魚魚種缺乏,市場常見的鯽魚品種也容易出現病害,于是引入了劉少軍院士培育的合方鯽進行養殖,由此開始了深度合作。”陽會軍說。
雖然全國60%淡水魚苗來自廣東,但有感于廣東漁業科研水平不高,種質資源較差、較散,以及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的瓶頸,劉少軍和陽會軍都希望打造一個高水平科研平臺,提高育種技術。“不僅僅是育苗,還要育種。”陽會軍特別談到,“也希望通過平臺引入更多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形成水產種業人才高地。”
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應運而生。“良種良養是漁業的核心 。”劉少軍表示,目前水產良種選育不只局限于高產,選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均衡的優良性狀新品種,是當下水產遺傳育種領域的主攻方向。
推動漁業產業“科技化”
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開展草魚等淡水魚種質資源創制和保存,培育具有高效、優質、抗病、抗逆等優良性狀的突破性新品種。
“目前生產的魚苗有4個新品種,主要用于育繁推一體化養殖示范。”陽會軍透露,今年6月左右,還將建設完成另一個育種生產車間和兩個孵化車間,并計劃到西江上游尋找合適的親本培育基地。
廣東不僅是全國第一水產養殖大省,還是全國最大的水產種苗產區和“南苗北運”基地。如南沙,全區水產養殖面積近11萬畝,約占廣州養殖面積的三分之一。
“育種中心所在的漁業產業園正全力創建國家級水產種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廣州市南沙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王青峰表示,南沙重點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人才優勢明顯,科研力量雄厚,推動引領漁業產業科技化。
“相對于過去單純的‘糧食觀’,‘大食物觀’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餐桌食品。‘大食物觀’背后離不開科技支持,這有助于確保食品安全。”陽會軍的心愿是,通過現代技術推動水產養殖進步,讓中國人吃上更安全的水產品。(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周浩 伍潔麗)
Copyright 2015-2022 安卓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豫ICP備2021032478號-23 聯系郵箱:89 7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