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時節,萬物復蘇,正是外出踏青的良好時機。作為生態大省,福建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地勢“依山傍海”,山地、丘陵地形占全省總面積超過90%,造就了福建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也讓福建成為旅游資源大省。2021年9月,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指出“要構建全域生態旅游發展體系,完善全域生態旅游空間布局”,“到2025年實現文化強省建設和全域生態旅游省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為未來一段時期福建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加快綠色生態旅游模式的形成,推動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
自2011年我國設立首個旅游日至今,已過去十年時間。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旅游內容日益豐富,旅游方式更加多元。其中,綠色生態旅游因具備貼近自然、融合性強等優勢,已成為國內游的重要內容。綠色生態旅游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基礎,是人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綜合體現,是實現人們生產生活綠色化轉變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綠色生態旅游所追求的不是單純地利用自然環境,而是對自然心懷敬畏并體現環保意識的旅游,它增加旅游者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在人的價值實現和生態價值實現有機統一的基礎上,深化人們對生活的理解。福建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全域生態旅游建設的具體目標,為綠色生態旅游模式的廣泛形成提供了扎實基礎。
3月5日,參加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生態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和品牌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綠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綠色旅游業的發展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來支撐和維系。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發展旅游業要切實做到“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利用”,強調要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不管是自然景觀旅游,還是人文景觀旅游,都要嚴格秉承環境保護原則,充分體現綠色生態要求,在旅游和環保的有機融合中實現自然與人文共美。福建要高水平建設生態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包含著人們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持續改善,要不斷提升生活質量不僅僅是物質條件的豐富,更要求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綠色生態化旅游方式便是綠色化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看,出入境游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國內游成為中國旅游市場上的絕對主力,因此,培育綠色旅游新模式推動福建旅游業“高水平復蘇”,將是福建省今后一段時期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方針。為此,福建可多措并舉,加快構建形成更加廣泛的綠色生態旅游模式。
加快綠色生態旅游服務體系建設。綠色生態旅游服務體系建設是綠色生態旅游模式廣泛形成的基礎,要充分運用最新科技成果,有效提升綠色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水平。在景區推介方面,借助產業數字化戰略實施,以數字化手段進行旅游資源整理整合,開展綠色生態旅游資源環境監測統計,包括準確呈現旅游目的地周邊各類配套服務設施具體情況,讓游客在電腦和手機終端更加直觀全面地掌握出行過程及目的地環境相關信息,了解具體的生態環保要求,更便捷地進行旅游線路規劃和出行安排。在交通服務方面,以對游客流量的精準化掌握為基礎,以運力配置最優化原則提供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服務,引導游客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實現綠色低碳出行。在景區服務方面,搭建智慧旅游平臺,探索建立游客旅游體驗反饋機制,根據游客不同的旅游需要,提供多樣化景區路線指南和導覽系統,在確保安全和生態環保的基礎上,兼顧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增加游客的深層次生態體驗。同時,根據旅游淡旺季、節假日和不同天氣環境情況提早研判景區客流量動態變化,在餐飲、住宿以及紀念品銷售等方面加快構建完善綠色低碳的行業標準,有計劃地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增加勞動服務供給,以產品綠色化比例的提高推動生態旅游服務體系建設。
以減少開發和加大保護原則拓展旅游資源。首先,在旅游資源開發總體規劃上,要盡可能減少對現有格局的過度改造,嚴格控制超過基本設施需要以外的投入,力戒“千景一面”??砂崖糜钨Y源開發充分融入城鎮生態保護和鄉村生態振興,加大福建省生態示范村鎮評選建設及宣傳力度,從完善全域生態旅游格局出發,注重展現村鎮原有的生態特色風貌。其次,在旅游帶動經濟發展方面,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鉤,對開展荒山荒地、河湖水體等綜合整治的社會主體,在充分保障生態效益前提下,依法依規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獲取收益。再次,對于旅游資源拓展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從保護治理角度著手,符合環境監測條件的區域要定期向社會公開土壤、水質等改善狀況數據,對地質敏感及較大污染可能性區域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預案,做到不因旅游開發而過度干預自然環境,而在保護生態中構筑旅游環境。福建在這方面已有非常典型的經驗,比如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公布全國首批9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和9個美麗河湖提名案例,寧德市霍童溪從全國133個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優秀案例?;敉蛟斓奶厣糜螏?,正是在追求保護和治理的過程中塑造出的美麗河流樣板。
積極構建文旅康養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隨著全民健康理念的提升,生態康養旅游已成增長快速的一個新產業,近十年來年增長速度均在20%左右。2020年公布的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名單中,福建有9個基地入選,入選數居全國首位。福建可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揮現有設施功能,適當填平補齊,推進文旅康養多業態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康養旅游品牌。通過不斷完善省級康養基地建設標準,加快省級康養基地培育,在生態保護優先原則下,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科學規范”的工作格局。比如,在與特色農業相結合方面,可建立生態觀光和實踐體驗型農業產品體系,形成作物種植、科普教育、參與體驗一體化模式,深化旅游與新型農業融合,讓部分現代化農田由單純的作物種植進入旅游服務行業范疇。在與體育運動項目的結合上,可依托山地、峽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拓展、傳統體育、徒步旅行等戶外康體養生運動,按照綠色生態標準舉行有針對性的賽事項目,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在與特色醫療結合方面,重點圍繞弘揚中醫治療理念,在各地市分別打造若干醫療康養旅游小鎮,推出一批以中醫文化傳播為主題,集中醫藥康復理療、養生保健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產品,幫助游客在中醫文化體驗中促進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
努力培育綠色生態旅游文化。構建普遍的綠色生態旅游模式需要社會各方長期共同努力。在政府主導下,旅游相關行業要對照福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要求,進一步算好生態賬,自覺形成生態優先意識,廣泛宣傳生態保護理念。對旅游從業人員要進一步加強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使其成為生態環保理念傳播的堅實力量。對旅游者要進行必要的生態保護意識提醒,比如在門票設計和路線導覽中,通過智慧旅游系統呈現生態成本和明確游覽過程中的生態保護責任,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感受生態道德教育。要鼓勵各地區根據本地的文化特色,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中的生態環保元素,注重生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創建綠色生態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濃郁的綠色生態旅游氛圍。通過持續加強綠色生態旅游文化建設,精心打造富有生態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產品,讓福建旅游盡顯生態魅力、更富綠色神韻,在“清新福建”品牌創建中推動福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寧啟超)
[作者單位: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體系化路徑研究”(20BKS055)階段性成果。]式
Copyright 2015-2022 安卓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豫ICP備2021032478號-23 聯系郵箱:89 718 09@qq.com